幼儿教师
小学教师
中学教师
考试资讯
常见问题
网课报名


我的位置:广州学历招考网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教师 > 中学语文学科笔试重点知识归纳

中学语文学科笔试重点知识归纳

发布时间:2020-12-18 14:15:08     人感兴趣


中学语文学科笔试重点知识归纳


第一部分 语文基础知识

考点·修辞

1.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一般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组成。

构成比喻的条件: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如:鲁迅的杂文像匕首、投枪一样,刺向敌人的心脏。

再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2. 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例如: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例如: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3. 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鲁迅《故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例如:我们要多学一些马列。

4.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考点·成语运用

1. 辨析方法

(1)辨源流,切忌望文生义。

例:三人成虎、文不加点、身无长物、万人空巷。

(2)辨色彩,切忌褒贬误用。

例:好为人师、推波助澜、舞文弄墨、一团和气。

(3)辨对象,切忌张冠李戴。

例:青梅竹马、巧夺天工、含英咀华、石破天惊。

(4)辨句意,切忌不合语境。

例:望其项背、瓜田李下、不负众望、不以为然。

(5)辨尊卑,切忌谦敬错位。

例:狗尾续貂、敬谢不敏、鼎力相助、虚怀若谷。

(6)辨程度,切忌轻重失度。

例:日理万机、义无反顾、哀鸿遍野、头破血流。

(7)辨位置,切忌搭配不当。

例:龙飞凤舞、司空见惯、求全责备、漠不关心。

(8)辨词义,切忌重复赘余。

例:贻笑大方、忍俊不禁、难言之隐、当务之急。

考点·文言知识

1. 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用法
2. 虚词
3.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①“……者……也”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者……”式: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③“……,……也”式: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④“……,……”式:刘备,天下枭雄。

⑤“……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用“乃、即、则、皆、必”作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用“是”作判断: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2)被动句

①“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②“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受+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④“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⑤“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⑥“被+动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定语后置句

定语应在中心词之前,定语后置句却是定语在中心词之后。

如: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人者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③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来(越)之四方之士,必庙礼之

(5)状语后置句

如:

①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请于孙将军求救

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

③访风景于崇阿→于崇阿访风景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考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考点·初中阅读教学建议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第二部分 主观题考点

考点·案例分析——教师教学评

1. 答题思路

案例分析题特点之一是理论联系材料。因此除了掌握好必要的理论知识外,如何思考,如何联系材料,形成严谨的答题思路也很重要。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1)审题。问题有几问;是否限定答题角度;查找关键词。

(2)分析材料。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与题目要求结合,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重点是一句句分析,在关键词语后标记,对应相应的理论。

(3)答题。结合材料及理论回答问题,做到有理有据。

无论有几问,无论是否限定答题范围,在具体的作答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分为以下三步:

(1)叙。综合回答所体现出的理论依据。

(2)析。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其理论来源。

(3)评。是否可倡导推广。可以的说明其积极作用,不可以的要谈出更加合理的方法。

2. 常用理论依据

案例分析答题中,对于理论知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2)不同教学方面在不同学段的要求。比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

(3)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体现出哪些教学方法,并能分析相应的优缺点。

(4)是否具有引导性、层次性。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发挥引导作用,所涉及的内容、设计的问题等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除此之外,在解答时,也要结合具体的题目要求,注意分析题目是否有答题范围。

考点·案例分析——写作评语

1. 中心:有没有离题,有没有按照题目要求来写。

(1)重点突出,中心明确,立意鲜明

(2)观点明确,好恶立场分明,使人一目了然。

(3)主题直接凸现于内容之中,明了扼要,毫无赘意。

(4)主题严肃,思想高尚,进取心较强。

(5)中心不够明确,立意不够清晰。

(6)主题含混晦涩,文意含糊不清,写作目的不明确。

(7)虽有中心主题,但表达不够充分有力,华而不实,空而无力。

(8)主题不够严肃,思想之中尚有糟粕。

2. 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真实,符合生活实际;是否新鲜有趣。

(1)能够选择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事件的代表性较强。

(2)未能通过小事情反映大道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运用还不够娴熟。

(3)虽述平常事,但分析透彻合理,理性挖掘较深,凸现了事件的本质。

(4)事件虽小,但反映出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5)从多方面、多角度选材,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

(6)选材过于通俗,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老题材、老思想,平淡无奇。

(7)虽然选择了生活中具有一定叙写价值的事件,但由于分析不透彻,挖掘不深,事件潜含的道理未能深刻地体现。

(8)选材过于老旧、粗俗、简单幼稚,不具有新意,难于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时代性、真实性。

3.结构:段落层次是否清楚,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考点·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三维目标体系,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

(1)知识与能力目标偏向知识、理论、概念以及概括、理解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偏向于通过……活动,了解/掌握知识的内容、方法,提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偏向于情感的体会培养、良好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等,如:体会……,激发学生对……的热爱之情。

2. 教学目标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

(3)语文教材导语、文本特色

(4)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内容,分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五个环节。



中学语文学科笔试重点知识归纳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下一篇:高中教师资格考试英语学科知识归纳
客服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13316205066 在线咨询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