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难点知识点梳理
考前冲刺刷题班
联系在线老师领取免费试听
第二章 学生指导
一、知觉的一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2、知觉的理解性:指个体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记出来的知觉特性
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鼓励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的知觉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
二、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
1、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2、对事物的间接兴趣 3、活动的合理组织
4、个人已有的经验 5、个人的意志品质等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二、注重演讲、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第三、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一、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培养间接兴趣;第三、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四、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记忆材料的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识记者的态度 7、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五、根据遗忘规律(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 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4、充分利用无意识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 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六、依据遗忘规律(记忆规律)合理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式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掌握复习的“量“
7、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七、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知识经验与迁移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 5、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与效果
八、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九、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求知需要,特称认知和理解需要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性需要,后三种需要定义为成长性需要(生长性需要)
十一、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他认为智力的内涵十多元的,由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者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
1、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和写作及用于日常会话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力:认识环境、辨别方向
4、音乐智力: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的表达
5、身体——运动智力: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6、人际智力(人际交往):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
7、自知智力(自我认知):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
8、自然智力:认识、感知自然界事物的各种能力
后来加德纳还假设了第九种可能的智力即“存在智力“是一种”沉思关于生命、死亡和存在等重大问题“的能力。
十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心(不均衡性):一方面,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一方面,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能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表现: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1)从个体的角度看,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上
(2)从群体的角度看,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6、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性
十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1、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
3、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5、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十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特征:(1)泛灵性 (2)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3)自我中心 (4)思维不具有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思维特征:(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概念 (2)思维具有可逆性 (3)思维具有去自我中心性
(4)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5)理解原则和规则 (6)具有多维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思维特征:(1)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2)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3)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4)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十五、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从客观条件看,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从主观条件来看,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2、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即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识记意义即心理意义。
十六、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1)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 (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1)学习者的背景知识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3)学习策略的水平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十七、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度
4、教授学习策略,提升迁移意识
十八、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1、有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十九、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处理好理想、动机、兴趣三者之间的关系
3、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运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5、兴趣要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6、引导学生由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转化
二十、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1、学习习惯的广泛性 2、实践性 3、阶段性 4、模仿性 5、个体性 6、迁移性
二十一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5、发挥家长的作用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二十二、小学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二十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二十四、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表现为学生反映当前德育要求所产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其已有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思想品德发任何变化,都必须以来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二十五、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 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9、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导向性原则: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习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基本要求:(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地开展思想斗争,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二十六、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二十七、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摆道理、讲事实
基本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
要求:(1)选好示范的榜样应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发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模仿上
(3)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4)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
3、情感陶冶法
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情感陶冶法要与说服教育法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实践锻炼法
5、品德评价法
要求:(1)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2)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
(3)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4)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以育人为目的,不为零奖惩而奖惩
6、自我修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