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18 14:13:27 人感兴趣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的知识点其实是多而杂的,尤其涉及一些心理学的内容,很多学生理解不是很透彻。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剖析一下建构主义的知识点吧!
1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此处核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变化性。例如:我们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但是现在经过实际论证发现地球是圆的,不是方形的,说明知识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此处核心强调知识的情境性。例如:就像我们都知道水的沸点是100度,但是到了青藏高原你发现水的沸点仅为84~87℃左右,所以知识在不同情境下是不同的,需要大家根据情景不断调整。
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此处强调知识的主观性。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不同,就像我们总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同一本书,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学习是知识建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会话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由此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成为了学习的四大要素。建构性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
4.教学观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此处和大家分享一个建构主义的小故事,帮助大家理解建构主义。
在这个故事里,青蛙扮演的是教师的角色,而鱼扮演的是学生角色。鱼将从青蛙那里听来的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形象。这体现了建构主义的重要观点: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是不能通过教师的讲授而传递的。要想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必须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自主探究,以实现个人的“意义建构”。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种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型—顿悟说 B.认知—发展说 C.有意义接受学习 D.建构主义
二、简答题
简述建构主义知识观。
【参考答案】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